有句話叫做最大特點就是沒有特點,咋一提到中國網頁設計的特點,估計迎面而來的都是,抄襲嚴重,沒有創意,頁面過長,顏色凌亂,元素堆積等負面信息,的確,中國的網頁設計和日本的清新淡雅
,歐美的簡潔明快,韓國的精美,用色大膽,Flash動畫橫行,比起來,的確是找不到什么值得稱道的特點。這和目前,絕大多數網絡公司還為生存而戰的現狀是分不開的,都快活不下去了,哪里來的什
么設計。先吃飽飯再說吧,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淋漓盡致的體現在了網頁設計這個行業。
以前在各大設計欣賞類網站里面推薦的“中式網站”,基本有兩大特征:刺眼的動畫,堆砌的所謂中式元素。所謂動畫扎眼,幾乎整站都是Flash完成,這在當前重視搜索引擎表現的時代,基本就是
倒退,好看到時好看,但基本上已經不能所網站了。所謂元素堆砌,幾乎所有作品對“中式風格”的理解都停留在某些元素身上,比如書法國畫、朱砂印章、絲綢竹簡等等。我就納悶了,難道表現風格
非得以這種繁復的圖形加上炫目的互動和好多個loading來完成么?“中式風格”的網站不應該是滴幾滴墨、整幾條龍這么簡單。有著明顯特征的韓式風格網站,好像也沒見在頁面上企圖用“紫菜包飯、
大長今”來表現。
仔細研究過不同語言的web頁面好作品,發現真的好設計即使去掉顏色、圖形修飾也不會差。如果拋開視覺表現,確實排版模式都差不多,技巧無非就那么幾種,如對齊、留白、黃金分割之類。但是
,各頁面最終呈現的效果,卻是“視覺設計”在主導,如同前文所述日文、韓文網站給我的印象。搞清楚這個問題,也許我們在創新中文網頁設計時才能有更好的思路。
這個問題思考再三,覺得突破口還是在文字字符上。本來很好的英文界面,翻譯為中文后就成了二流貨色,難道真是“中文”有表現上的天生缺陷?難道我們老祖宗千百年總結而成的書法藝術到了
數字時代完全行不通?
中文的行間距太??;
中文缺乏一種起伏的節奏;
中文的自動回行有重大缺陷。
除此之外,因為適用的字體、字號、字形太少,相互組合搭配的效果較單一,所以很容易造成web頁面的層次感不夠,表現力欠缺。具體分三塊闡述:
字體,能夠在瀏覽器里正常顯示的中文字體就那么幾個,當定義了系統里沒有字體時,瀏覽器一律按照默認的“宋體”顯示。此缺點從操作系統根本上被限制,無法與英文文字的效果對比抗衡。
字號,英文大部分字體從8px到22px都有不錯的美感。中文為了保證“方正”的造型,通常僅使用雙數字號,比如最常用的12px和14px(用不用px單位的問題這里不討論,少數字體的13px效果還行),因
為這兩種字號看起來最自然、協調。再往上16px,18px,20px也還行,但13px,17px類似的單數字號,可以看到效果明顯的鋸齒和失重感。
字形,英文有斜體效果,HTML和CSS里都有專用語句進行定義。但是中文使用斜體的效果很不理想(中文字號夠大的斜體效果會好一些),也許當初某些人定規范的時候,完全沒有考慮非羅馬文字國家的
感受。比如學術論文的參考條目,好像國際規定必須用斜體。
說了這么多問題和不是,有沒有沒辦法解決?答案是有辦法。中國網頁設計師嘗試近十年,積累了不少經驗教訓。大環境近來國際標準組織的推動,加上“微軟雅黑”字體的革命性進步,以及本土公司
企業的重視,我相信中國網頁設計將逐漸、真正形成自己的特點。